當企業面臨日益增加之如何衡量創造長期價值之壓力,最大的挑戰即為如何自企業營運之大量資訊獲取有效的分析。
在過往的商業社會,所謂能代表企業價值並呈交給股東的年度報告,是一疊強勁的訂單、一張健全的資產負債表、以及具吸引力的股利發放史。但近幾年來已有了重大轉變,現今的企業價值需要透過更具廣度的方式表達與揭露。
市場關注的議題持續自股東資本主義(優先保護股東價值)轉移至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專注於廣大群眾,包含顧客、員工、投資人、以及監理者),即為企業機構所創造之長期價值。
不論係因千禧世代促使更具責任感和社會意識之商業價值觀,亦或是大型企業破產之後果,企業價值的焦點均已轉移。企業價值不僅僅為利潤最大化;透明度、永續性、以及包容性已慢慢成為成功的標準條件。
未能將上述因素納入長期價值之衡量可能將影響企業投資、招募、商譽、甚至生產力及利潤。現今需要高度參與之環境使利害關係人要求獲得更廣泛之資訊。另外,數位世界之發展使利害關係人希望能更進一步隨時獲取該等資訊。
數據程度
根據安永包容性資本主義提案計畫 (EPIC) 1,衡量長期價值之關鍵績效指標 (KPI) 逐漸聚焦在四個層面: 人才、創新與消費者趨勢、社會和環境、以及治理。利害關係人欲清楚瞭解上述KPI係如何影響策略規劃、風險管理、高階主管薪酬、永續經營、企業成長、以及長期企業價值。
然而,當企業欲嘗試報導長期價值時面臨的挑戰之一,即為大量可用數據以及如何有效分析。請試想,全球數位化環境中的數據量係以每二年翻倍的速度成長 2 。
因此,人工智慧(AI) 可望成為變革推動者,協助理解數據和辨識具意義之指標。 。 人工智慧之分析技術能立即且客製化處理大量資料。
數據挖掘可用於分析大量數據以及資訊分類。例如,分析大量專利權以及分類至相關 「質性群」如增量、相鄰、具顛覆性等。預測分析可用於市場分析及消費者行為分析,以及提供趨勢和預測報告。
企業可運用上述科技來衡量各方面的商業活動,已是長足的進步,例如財務價值、生產、員工績效、成本管理、以及永續經營等。過往企業價值之衡量除了費時耗錢外,提供分析師之數據品質不一且缺乏完整架構。未來,企業應可即時使用KPI並立刻獲得有效成果。
人工智慧被視為推動工具
人工智慧非萬能;它單純被視為 支援新指標之產出及分析的推動工具。
此外,企業 目前尚處於找尋如何衡量長期價值指標的初期開發階段, 並欲在戰術及策略、營運及財務、以及其他紀錄當下與預測未來的眾多KPI間達成平衡。
就目前而言,對企業是否有能力採用新指標以衡量公司治理、消費者信賴度、創新、人力資本、以及環境,尚有存疑。許多機構仍未配置適當「測量系統」、數據溯源、統整能力以及報導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