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安永於2017年所發布的全球調研報告「企業的非財務資訊表現是否對投資人展現企業真實的商業價值?」訪問320所國際投資機構,97%投資人認為「差勁的公司治理」為最影響投資意願的ESG風險,將拒絕或嚴肅考慮具有公司治理風險的公司。
其他影響投資意願的因素依重要程度為「公司營運的人權風險」、「缺乏查核相關申訴及數據的能力」、「供應鏈管理ESG風險」、「差勁的環境績效」、「資源缺乏風險(如:水資源)」、「ESG計畫與商業策略之間缺乏直接連結,無法創造價值」和「氣候變遷風險」。綜觀以上各點,對於企業營運皆是重大風險,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為企業帶來財務及營運上的損失。如2018年美國加州最大的能源企業之一便因忽視氣候變遷風險導致森林大火,導致300億美金賠償及750件官司,最終以破產收場。
投資人不只注重財務表現,更在乎ESG績效表現
而和公司財務及營運息息相關的其他活動,例如投資與募資,近年來在國際上也和ESG表現有重大關聯。某間台灣知名生技大廠近年於國際投資會議中尋求募資機會,雖然此廠於台灣獲獎無數、獲利良好,無論於技術或財務面上都是很好的投資選擇,卻在該次會議上被投資人當面告知因公司ESG績效表現不佳,投資人將優先考慮投資其他ESG績效表現良好的公司。此經驗警惕了企業ESG績效不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的內容而已。企業應理解過往高階經理人只注重財務數字,投資人僅看財務表現的「非責任投資時代」已遠去。
企業如何改善ESG績效
當企業理解忽視ESG績效所帶來的風險後,該如何著手改進?一般而言,企業可藉由參與國際間普遍使用的永續指數,瞭解自身ESG績效並與同業進行比較,例如: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摩根史坦利ESG指數系列(MSCI ESG Indexes)和富時永續指數系列(FTSE4Good Index Series)等。此外各產業因產業特性,在ESG績效上應注意的要點有所分別,如製造業應特別注意原料來源與供應鏈管理;服務業則需多關注自身的勞工權益等人權議題;金融業則可藉由責任投資(PRI)或赤道原則(EPs)的導入建立ESG投資評估系統,以避免資金投入在環境與社會表現上高風險之公司,作為管理自身ESG績效的具體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