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結論
一場疫情,使得各國企業被迫檢視是否建立完善的企業體質,本文僅針對供應鏈及人權兩個面向進行著墨,但企業整體營運策略之風險鑑別可以分為環境E、社會S、經濟治理G等三大面向,在這種充滿障礙和挑戰的情況下,現在是企業快速評估、恢復和因應的時候。
透過本文分析,將重點建議整理如下:
面對危機主動調整企業經營戰略,企業應當持續關注國內外疫情形勢的最新變化,結合疫情分析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即時洞察變化趨勢,提前做好調整產品與服務布局的準備。
1. 考慮多元化供應策略
多元供應商策略能夠使企業藉由多邊多方採購,建立後備供應商選項、分散供應地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突發事件造成的供應鏈中斷風險。該策略可以避免對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提高原材料供應的靈活性,同時在採購數量、速度上也能得到更高的保障,透過供應商之間的競爭,還能使企業從採購中獲益,在一定程度上減低成本、提升品質。
2. 推動永續採購於供應鏈
危機就是轉機,企業應儘快透過整體分析後疫情所帶來的機遇,及時在供應鏈中建置完整的管理政策與流程,對供應商的採購管理是企業贏得創新能量和具同業優勢的主動權。永續採購指引(ISO 20400: 2017)能提供企業從上而下(top down)完整的六大步驟管理精進建議,在不可預測的重大風險中,建構有韌性的供應鏈將是未來的重中之重。
3. 導入人權盡職調查
建立企業風險管理架構並且透過定期人權盡職調查,對於企業內部員工及委外聘用之勞工,規範人權政策與標準,人權保障已是各先進國家之趨勢,台灣企業與全球供應鏈高度連結,若未跟上國際人權趨勢,將會失去我們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