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團隊穿著休閒服在開放式辦公室中各自埋首討論工作。

永續等於創新:ESG將是傳統產業及新創產業得以環境、社會需求為本,持續創造企業價值與永續發展的利器

近年來,上市櫃公司面臨ESG非財務資訊揭露要求不斷增加的趨勢,根本原因之一在於傳統財務報表仍不足以完整反映企業未來將面臨的各項挑戰與風險對於長期性財務影響的全貌。

近期,諸如俄烏戰爭爆發、歐洲能源短缺,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與部分國家極端天氣事件與自然災害益加嚴重,都代表後疫情時代,企業經營管理所面臨的重大難題。

在現行的企業運作之中,通常有兩件事不易反映於傳統財務報導:一是肇因於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營運活動所產生的環境(例如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及溫室氣體排放)、社會(人口組成、勞動力、社會安全措施)外部成本(損失或損害)及企業決策未能有效地考量資源承載極限;二是因應環境、社會資源的承載極限,企業仍難以捕捉如何得以持續專注創新,並結合既有的財務計畫,滿足長期財務健全的永續目標。

以傳統產業的 E(Environment)構面觀之,例如污染排放或者溫室氣體等非財務資訊,能夠在環保議題造成企業合法營運的衝擊(或中斷)之前,反映出企業是否有足夠的風險管理和因應措施,投資人或利害關係人將利用這些非財務ESG資訊,進行未來對盈餘品質、現金流量和風險特徵等財務質化或量化評估。

而從 S(Social)構面觀之,員工敬業度或離職率等資訊,則代表公司人力資本相對於長期財務績效展望的輔助資訊。

以新創產業的 G(Governance)構面觀之,公司需要先思考其產品或服務的最終消費市場需求、使用場景及ESG解決方案為何。若產品或服務能滿足消費者和社會對於其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永續發展的基本需求,即代表公司產品或服務的意義。提供有意義的產品或服務是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而如何將價值轉化為實際財務利潤,將仰賴有為有守的董事會,堅持以誠信經營與公司治理為理念,專注創新、兼顧多元利害關係人觀點,本於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去實踐。

然而,企業經營環境的內外部風險從來不可能為零,若亟欲創造企業長期價值、跳脫原有的生產或服務模式,安永建議推動ESG管理的做法可分三個階段:

  1. 擴大進行更完整上下游價值鏈的利害關係人議合,以評估瞭解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前瞻性;
  2. 建立ESG的管理和報吿體系;
  3. 透過專注於永續創新、循環對焦的歷程,讓ESG資訊從外而內流動,再從內而上成為企業DNA。

結語

傳統的企業社會責任多以慈善公益、環境保護為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然而,現今邁入ESG時代,企業若能開放心胸、堅持創新,終將產生更大永續影響力,達成企業與環境、社會共同價值的永續發展!

(本文已刊登於會計研究月刊2022年12月號)


關於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