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分鐘 2022年4月14日
中國互聯網醫療產業發展潛力與建議資訊分享

中國互聯網醫療產業發展潛力與建議資訊分享

作者 吴 晓颖

安永大中华区业务创新与管理转型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

在业务创新与管理转型咨询服务领域拥有深厚经验。 带领高度敬业的团队和专业人才,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

15 分鐘 2022年4月14日

顯示相關資源

  • 中國互聯網醫療產業發展潛力與建議資訊分享

互聯網醫療核心成長要素是「需求和政策」,雖然相關政策已在過去兩年逐漸打通,但醫療和互聯網的商業邏輯具有差異,至今領先企業依然在探索獲利模式。

概要
  • 中國的互聯網+正快速地改變各大傳統產業,而大健康產業已經成為互聯網+下一個趨勢。
  • 受政策利多影響,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隨著處方以及網路銷售開放,醫藥電商或將成為率先突破的市場。
  • 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未來更應該跳出「有病治病」的思維模式,往健康管理方向發展。

中國互聯網醫療經歷了十年發展,從2010年萌芽,到2013年起步,再到2016年達到第一個高峰。當時的互聯網企業認為,「互聯網+醫療」能夠打破醫療資訊不對稱以及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巨頭們躍躍欲試,試圖透過互聯網引導終端需求,打破中國公立醫院的壟斷,重塑醫療產業,讓醫療資源達到最佳配置。然而隨著政策發展狀態不如預期,技術突破緩慢,優質醫療資源欠缺,互聯網醫療企業在各自生態搭建的過程中燒完了第一波資本市場的熱情和資金,獲利卻依然遙遙無期。

中國面對14億人口以及日益嚴重的高齡化現象,高品質醫療服務的供給存在極大的缺口,而資源錯配和結構不合理使得醫療效率愈加低下,互聯網可以提升效率,緩解資源配置的難題。自2019年起中國陸續提出相關監管政策,從定義互聯網醫療的輔助定位,再到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下,讓政策全方位實施,包括網路銷售處方藥有條件放開,以及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可納入醫保承保。

公立醫院積極拓展線上服務,終端使用者線上診療行為和購藥數量成長,傳統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也抓住機會擴大投入,互聯網醫療是否真的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未來,中國一直以來掌握優質資源的公立醫院將會扮演怎樣的角色,藥企對未來商業模式該如何思考?我們希望報告對關注互聯網醫療產業的企業有所幫助。

中國互聯網醫療自2014年開始經歷了導入期、瓶頸期和回暖期,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成為互聯網醫療產業發展的催化事件,為產業帶來轉折點,成為互聯網醫療二次起飛的助力。
受政策利多影響,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隨著處方以及網路銷售開放,醫藥電商或將成為率先突破的市場。
  • 受政策利多影響,互聯網醫療市場保持成長

    資料來源:IQVIA、中國國家統計局、Frost & Sullivan

    • 2015年至2019年,互聯網醫療產業的年複合成長速度為44%,處於高速發展狀態,根據IQVIA的預測,未來三年內,互聯網醫療規模將以高於20%年複合成長率擴張。
    • 2015年以來,互聯網醫療產業收入在中國衛生總支出中的占比不斷提高,2019年互聯網醫療占比為1%,雖然占比不斷提升,未來仍有很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 2020年在新冠病毒疫情下,對互聯網醫療線上診療、醫藥電商、線上支付等環節均受到中國政策大力扶持,產業發展前景樂觀。
  • 隨處方藥線上銷售解禁,醫藥電商滲透率將提高

    資料來源:IQVIA、中國國家統計局、Frost & Sullivan

    處方藥電商市場加速發展,未來將成為醫藥電商的必爭之地

    • 2020年11月,中國《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允許網路銷售處方藥和展示處方藥資訊,處方藥正式進入電商市場。
    • 由於處方藥的獲利空間更大,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五年內將達到人民幣120億元。
    • 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的佼佼者將加速布局處方藥網路銷售,與大型藥企策略合作,推動處方藥網路行銷。
  • 互聯網和醫療產業基因不同,互聯網企業積極探索兩者融合之路

    互聯網醫療核心成長要素是「需求和政策」,雖然相關政策已在過去兩年逐漸打通,但醫療和互聯網的商業邏輯具有差異,至今領先企業依然在探索獲利模式。

    • 互聯網醫療企業以輕資產模式起步
      在初期,互聯網醫療企業以輕資產模式起步,吸引流量。由於互聯網醫療企業以提供免費服務為主,因此其營收能力較差。此階段流量的建立也淘汰了一大批互聯網醫療企業。

    • 存活下來的領先企業透過不同方式尋求業務模式以實現獲利
      存活下來的領先企業透過不同方式尋求新的業務模式,以實現獲利。當互聯網醫療企業嘗試向客戶收費後,發現這並不容易,其中存在兩大難題:
      1. 互聯網醫療支付體系不完善,中國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相對空白,患者支付比例較大;
      2. 互聯網產業和醫療產業屬性不同,難以融合。

    醫療產業是一個監理力道強的產業,政府對互聯網醫院診療的業務模式、藥品流通、醫保承保範圍等設限,政策鴻溝使互聯網醫療難以前行。

    同時,醫療產業的高附加值主要在醫患間的面對面互動,而互聯網診療方式有限,醫患雙方無法進行線下診療,醫患之間的信任難以建立。

    此外,醫療產業直接影響國民生命安全,中國的優質醫生資源高度集中在公立醫院,互聯網醫療平臺資源相對較弱,診療水準有限,安全性保障不足。由於互聯網和醫療產業的屬性不同,「互聯網+」在其他產業的模式無法簡單複製到醫療產業,需要尋找新的突破。

    • 在新冠病毒疫情和政策鬆綁的環境背景下,2020年成為互聯網醫療的轉折年
      互聯網醫療企業實現業務突破的背景:
      • 付費業務模式導致客戶流失,需要重新吸引流量
      • 新冠病毒疫情事件爆發,推動互聯網醫療發展
        • 政策逐漸鬆綁,提出一系列互聯網醫療產業規範制度
        • 用戶漸漸習慣線上診療,為後續客戶黏著性奠定基礎

    中國互聯網醫療的參與者在產業鏈各環節所做的突破點:

    診療 2018年9月中國衛健委明確互聯網醫療的輔助定位,並要求線上診療「不得首診、只能複診」,因此,領先企業紛紛布局線下診療點,讓診療業務得以突破。
    醫藥 隨著2020年11月中國明確允許處方藥網路銷售,互聯網醫藥企業大力發展醫藥電商業務,進軍獲利性强的處方藥市場。
    支付方式 2020年3月,中國政策開放互聯網醫療業務醫保承保,有力支撐診療業務和醫藥電商的發展。
    中國的醫保目前僅實現對接公立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以平臺為主的互聯網醫院也在積極尋求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讓支付方式可以多元化。

    互聯網醫療企業從多個切入點尋求突破,試圖實現產業鏈循環。

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未來更應該跳出「有病治病」的思維模式,往健康管理方向發展。
  • 中國亞健康群體不斷擴大,民眾健康管理意識不斷提升,政策利多,健康管理市場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 中國政策扶持健康管理產業發展
      • 2016年,中國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支持發展第三方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等
      • 2021年,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强化慢性病預防、早期篩查和綜合干預」是國民健康體系未來的建設方向。

2016年以來,中國亞健康人口比例超過

70%

人口規模超過9.5億,中國亞健康族群潛在健康管理需求大。

根據相關資料調研,

85%

的中國消費者有健康管理服務支付意願,其中30至50歲的醫療服務使用頻率較高,意願較强。

  • 發展健康管理能使互聯網企業跳脫出嚴格的醫療政策限制,以醫療為核心,發展衍生業務
  • 兩個切入健康管理領域的可行措施
    • 穿戴式裝置主要面對慢性病患者,同時也是健康管理的重要載體:血壓測量、血糖測量、血氧測量、睡眠監測、緊急呼叫、運動紀錄。
      • 根據IDC統計,2020年中國穿戴式裝置市場出貨量達1.07億個,未來的功能將持續豐富。
      • 中國人口高齡化導致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急劇上升,穿戴式裝置能使老年人的子女實現對家人健康的遠距監測並因應突發性事件。
      • 穿戴式裝置未來在設備性能上的突破是其作為切入健康管理措施的重要前提。
    • 網路直播
      • 近年來互聯網發展迅速,聚集了大量流量,為健康管理產品流量提供良好的資源。
      • 1980年後出生的世代更容易接受互聯網形式的健康理念傳播和產品推廣,也能更好地實現消費者健康理念教育。

顯示相關資源

  • 下載《中國互聯網醫療產業發展潛力與建議資訊分享》

結語

為了避免政策不確定和模式不明確,我們認為,未來中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可以跳出遠距診療傳統業務,向大健康管理模式轉型,以診療為核心業務並向外延伸,從「有病治病」的被動醫療模式轉變成民眾主動進行大健康管理。

關於本文章

作者 吴 晓颖

安永大中华区业务创新与管理转型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

在业务创新与管理转型咨询服务领域拥有深厚经验。 带领高度敬业的团队和专业人才,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