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SG發展與價值報導的倡議趨勢
如何透過公開的報告體現企業價值,是所有企業經營者所共同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企業財報的發布亦經歷過長期的發展,從各國公告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發布之國際會計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財務報表的編製方法乃逐漸成為全球統一的格式,而這也可以視為全球利害關係人對於如何判斷企業價值的「統一標準」。
然而,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全球利害關係人發現企業所創造的價值、所發揮的影響力,甚或是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機會,不僅止於「財務資本」,更可能體現在企業其餘的資本當中,因而產生了更完整涵蓋ESG的價值報導需求。而這樣的資訊揭露需求,正從三個方面給予企業壓力,形成現在進行式的經營風險:
- 政策法規:證券金融主管機關希望利用ESG鑑別高風險股票、保障廣大的投資。
- 資本市場:投資人希望利用ESG資訊鑑別企業是否可能有尚未反映於財務報告(表)上的隱藏風險與機會。
- 民間智庫或媒體:已有廣泛利害關係人希望利用ESG資訊要求企業承諾和督促其ESG績效,以實行監督或是評估企業的經營風險,甚至對於企業回應社會需求的程度有更高的期待。
上述的ESG資訊揭露壓力成為了目前全球許多企業發布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報告書的主要動機。臺灣企業發布CSR報告書的數量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於2014年公告的「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法」後快速增加,此辦法要求臺灣特定企業須按照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s, GRI)所發布的最新版永續性報告指南、行業補充指南及依行業特性參採其他適用的準則,編製前一年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揭露公司所辨認之經濟、環境及社會重大考量面向、管理方針、績效指標及指標之衡量方式 3。在法規的推波助瀾下,至2020年為止已有超過600家臺灣企業發布CSR報告書,在發布的數量與品質上亦每年持續成長 4。
在ESG資訊揭露快速成長的同時,揭露的內涵則引起了更廣泛的討論。安永於2021年針對國際大型機構投資人所進行的調查呈現出投資人對「企業之ESG資訊與企業營運重大性、長期價值的連結」此項議題的關注程度亦持續上升,顯示出雖然發布CSR報告書的企業數量以及揭露之ESG資訊量提升,但投資人卻並未因此感到滿意,尤其是對於目前ESG報告與企業的中長期財務績效沒有太大關聯感到失望 2。這樣的結果代表了目前依循GRI指引製作CSR報告書的困境:雖然可以完整呈現企業ESG的相關資訊,卻未能呈現最重要的資訊—企業的價值。
為了解決上述的困境,針對如何實踐價值報導的討論快速崛起,近年來各大國際組織紛紛開始投入此議題的研究,並發布了許多重要文獻,例如:整合性損益(Integrated Profit & Loss, IP&L)、自然資本議定書(Natural Capital Protocol)、社會人力資本議定書(Social & Human Capital Protocol)等。其中,長期促進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性、透明度與責信制度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即於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2021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 26)正式宣布,將成立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s, ISSB),並與聯合氣候揭露標準委員會(Climate Disclosure Standards Board, CDSB)及價值報導基金會(Value Reporting Foundation, VRF),建立一全新的揭露框架,並預計於2022年下半年對外公布,此舉也代表了傳統的財務資訊揭露正逐漸與新興的ESG資訊揭露進行對接,並進一步改變企業未來對外一致的公開揭露標準。為了能有效進行企業價值的報導,關鍵的ESG揭露指標是其最重要的關鍵之一,除了GRI每年持續的配合趨勢進行更新之外,由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發表的衡量利害關係人資本(Measuring Stakeholder Capitalism Report)以及永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所發布的SASB標準也是目前常見的ESG資訊揭露標準。